骡子的历史
骡子是“已知的最普通、最古老的人造杂交种。”它们很可能是古代(现在的土耳其)发明的,这一物种在公元前3000年时期的埃及很常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把骡子带到了新大陆。乔治·华盛顿被称为美国骡子之父,因为他在弗农山的家里成功地生产了57头骡子。当时,骡子在美国并不常见,但华盛顿理解骡子的价值,因为骡子“比驴子更温顺,维护成本更低。”在19世纪,骡子成为了运输的关键。
20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国家普遍使用骡子的情况有所下降。现在,每年全世界大约有350万头驴子和骡子被屠宰,用作肉类。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声明,骡子列车一直是运输环节的一部分。
生殖隔离
果蝇的生殖隔离实验。同一族群的果蝇分成两组,一组喂食淀粉类食物,另一组喂食麦芽糖类食物。在经过多代繁殖后,将两组果蝇混合,结果观察到两组果蝇不会杂交。
1.交配前隔离
如果两个族群因解剖构造无法交配,或在行为上不互相交配,就称为交配前隔离。其中可以再细分成四种体机制包括: 栖地隔离(Habitat isolation)、时间隔离(Temporal isolation)、行为隔离(Behavioral isolation)、器官隔离(Mechanical isolation)等等。
2.交配后合子前隔离
如果交配后无法形成受精卵,即为交配后合子前隔离。
3.合子后隔离
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在隔离和外在隔离。内在隔离指来自不同族群的基因在杂交个体会透过上位作用互相干扰,造成个体无法生长发育。若后代可正常发育,但不适应环境,即为外在隔离。
总结
在自然状态下,驴和马几乎不会交配并产生后代,骡子是人为参与,满足特定需求的产物。生殖隔离是看两个物种能否正常繁衍,像骡子这样无法繁育后代,因此我们不认为驴和马是同一物种。生殖隔离也保证了生物能够在单一方向上稳定进化,并且淘汰了不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对于生态链有重要的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