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女足世界杯_世界杯足球先生 - fcghfw.com

电子邮件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电游。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2010年12月13日)请按照校对指引,帮助编辑这个条目。(帮助、讨论)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电子邮件”的各地常用名称中国大陆电子邮件、邮箱 港澳电子邮件、电子信件、电邮 新马电邮 台湾电子邮件、电子信箱

@符号,是所有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电邮位址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2005年Opte项目互联网一部分的路由路径可视化

概况

存取

审查

民主

主权

实名制

数字鸿沟

数字权利

信息自由

互联网历史

网络爆红

网络中立性

先驱者(英语:List of Internet pioneers)

隐私

社会学

使用率

治理

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NRO)

互联网号码分配局(IANA)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互联网治理论坛(英语: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互联网协会(ISOC)

信息基础设施

域名系统(DNS)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互联网交换中心(IXP)

网际网路协议套组(IPS)

网际协议(IP)

传输控制协议(TCP)

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

IP地址

因特网信息访问协议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服务

博客

微博

电子邮件

传真

文件共享

文件传输

游戏

即时通讯

播客(Podcast)

购物

电视

网际协议通话技术(VoIP)

万维网

搜索

指南

索引(英语:Index of Internet-related articles)

纲要(英语:Outline of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主题查论编

电子邮件(英语:electronic mail),简称电邮(email),是指一种由一寄件人将数位信息传送给一个人或多个人的信息交换方式,一般会通过网际网路或其他电脑网路进行编辑、发送和接收信件,目的是达成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一些早期的电子邮件需要寄件人和收件人同时在线。现在的电子邮件系统以是储存与转发(英语:store-and-forward)的模型为基础。邮件伺服器接受、转发、发出及储存邮件。寄信人、收信人及他们的设备无需同时在线。寄信人和收信人只需在寄信或收信时简短的连线到邮件伺服器即可。

以往电子邮件会用来泛指所有电子式的文件转送。例如在1970年代初期有几位作家用“电子邮件”来描述文件的传真[1][2]。因此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开始用“电子邮件”来描述符合现在定义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符合现代定义,下同)包括三个部份,讯息的“信封”、邮件标头及邮件内容。标头会至少包括一些传递邮件相关的资讯,例如寄信人的邮件地址及一至多个收信人的邮件地址,一般会包括一些叙述性的内容,例如邮件的标题以及时间等。

电子邮件最早是纯文字(ASCII)的沟通媒介,但后来扩展像可以加入多媒体的附件、其他字元集的文字,其程序RFC2045到2049中,同时也产生了多用途网际网路邮件扩展(MIME)。[3]

运作[编辑]

电邮地址的格式[编辑]

主条目:电子邮件地址

在互联网中,电邮地址的格式是:用户名@主机名(域名)。@是英文“at”的意思,所以电子邮件地址是表示在某部主机上的一个使用者帐号(例:kiritofelay@gmail.com),电邮地址不是身份。

运作流程[编辑]

下图说明一般寄送电邮的流程。[4]假设爱丽丝(Alice)利用电子邮件用户端写了一封电邮,输入收信人鲍伯(Bob)的电邮地址,按下“寄信”钮后,后续的流程如下:

运作流程

爱丽丝的邮件用户端软体(MUA)将邮件转换为电邮的格式,利用送件协定(Submission Protocol,SMTP中的一种规范,参照RFC 6409)将电邮送到邮件投递代理(英语:mail submission agent)(MSA),在此例中是smtp.a.org,由爱丽丝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运作。

邮件投递代理会看SMTP协定中的目的地址(而不是电邮的开头),在此例中是bob@b.org。电子邮件地址是一串格式如localpart@exampledomain的字串。@前面的是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域部份,多半是收信人的用户名称,后面的则是域名或是完整网域名称。邮件投递代理会将域名转换为网域名称系统(DNS)中邮件伺服器的完整网域名称。

b.org网域的网域名称系统ns.b.org,会回应在此域名内的邮件伺服器,在此例中是mx.b.org,一个由鲍伯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运营的邮件伺服器。

smtp.a.org利用SMTP协定传送信息给mx.b.org。

在邮件送达最后的邮件派递代理(英语:message delivery agent)之前,伺服器可能要将邮件派递给其他的伺服器。

邮件派递代理将邮件派递到用户bob的邮箱。

鲍伯按下邮件用户端软体的“收信”钮,利用POP3协定或是IMAP协定取得邮件。

大部份电邮的寄件和收件流程如下,不过也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

爱丽丝或鲍伯是使用公司的电邮系统,例如IBM Lotus Notes或是微软的Exchange,这些系统一般会有其内部的邮件格式,其客户端会和邮件伺服器以一种供应商自定的专用通讯协定通讯。邮件伺服器会透过产品的网际网路邮件闸道器将收信或寄信,同时再进行必要的格式重整。若爱丽丝和鲍伯是在同一个公司工作,邮件传递过程可能全部是在公司的电邮系统内完成。

爱丽丝的电脑可能没有邮件用户端软体,而是用webmail寄信。

爱丽丝的电脑可能本身就有邮件伺服器。

鲍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收信,例如登入mx.b.org直接读信,或是透过webmail收信。

网域一般会有多个邮件伺服器,若主要的邮件伺服器无法工作,还可以由其他的邮件伺服器工作。

若没有适当的邮件加密(英语:email encryption),邮件的内容可能会被其他人看到。

使用[编辑]

电子邮件样式:Mozilla Thunderbird 版本 115 (2023)

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部分)[编辑]

主条目:电子邮件客户端比较

电邮文件格式的后缀名为.eml

Microsoft Outlook[编辑]

Microsoft Outlook是由微软公司所出品Microsoft Office内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功能包括收发电子邮件、行事历等等。它也是与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互相搭配的群组软件。现时最新的版本是Microsoft Outlook 2016 for Windows和for Mac。

虽然Outlook主要是用来传送电子邮件,可是它还包含了行事历、行程管理员、联络管理员、记事等功能。

Mozilla Thunderbird[编辑]

Mozilla Thunderbird,非正式中文名称“雷鸟”,是从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独立出来的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支持POP3和IMAP收信方式,支持新闻组,并有强大的垃圾邮件过滤和地址簿功能。

Foxmail[编辑]

Foxmail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张小龙开发的一款电子邮件客户端,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2005年3月16日被腾讯收购,后腾讯推出能与Foxmail客户端邮件同步的基于Web的foxmail.com免费电子邮件服务。

网页电子邮件(部分)[编辑]

Outlook mail[编辑]

Outlook.com,前身为Hotmail,一般简称Outlook,是微软公司的一项免费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前身Hotmail也是第一个在Web接口上实现实时拼写检查的邮件系统。

世界上的任何人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其进行收发、读取电子邮件。(2013年春,所有Hotmail的账户全转移至Outlook)

Gmail[编辑]

Gmail(德国和英国称为Google Mail)是Google公司在2004年4月1日发布的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

目前Gmail用户已可以享有15GB的容量。可以通过付费获取更多的空间。Gmail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它的使用界面,不但容易使用而且速度很快。

Yahoo mail[编辑]

雅虎邮箱 ( Yahoo mail ) 是由雅虎公司营运的一款网络电子邮件(Webmail)服务。雅虎邮箱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网络电子邮件服务,有超过2.6亿的用户。2007年,雅虎邮箱开始向免费用户提供无限的储存容量。

在手机上使用电子邮件[编辑]

现代的手机,只要有基本的移动互联网可以使用就可以上网查询电子邮件。自从黑莓智慧手机首创推出Push Mail功能后,各大手机厂牌纷纷效仿。数年前推出并引起轰动的iPhone内建的电子邮件功能,包含了其中对Push Mail的大量改良,而且成效相当完美,颇受好评,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型触控手机,如HTC Hero、诺基亚N97等,也陆续引进类似的触控式电子邮件功能。

安全性[编辑]

安全考量包括传输安全、储存安全、发送者身份确认、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拒绝服务攻击等。有两种标准:PGP和S/MIME。

传输安全[编辑]

电邮软体(范例Balsa)一个电邮软体至少必须包含撰写收件者位址和内容的功能,并能在选项中纪录发件者位址与要用的邮件伺服

传输过程可能被窃听。为了应付这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法:

使用SSL连接,当前的两种邮件接受协议和一种邮件发送协议都支持安全的服务器连接。在大多数流行的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里面都集成了对SSL的支持。

将邮件加密之后,用普通连接传输。比如由GnuPG等加密软件在寄送前加密,Outlook也可以。

储存安全[编辑]

对已加密的邮件,可以选择不保存解密后的邮件。已加密的邮件是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不是指加密传输。如果邮件本身已加密,则没有必要进行加密传输。对非加密的邮件(指发送者在发送之前没有对邮件本身进行加密,至于是否使用加密传输是另一回事),邮件的储存安全就如同于其他文件的储存安全一样,重点在于防范非授权使用。当然,就如同可以对一般文件进行加密一样,也可以对这些非加密的邮件在收到后进行加密。

接收者已收到确认[编辑]

接收者可能抵赖说他/她没有收到电子邮件。为了应付这情况,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被采纳的方案。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就提供Delivery Receipt。因为是机器发的“接收者已收到确认”,所以接收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删除了邮件。

拒绝服务攻击[编辑]

为了妨碍某一用户使用电子邮件(比如不让她/他收到电子邮件),拒绝服务攻击指往被攻击的用户的邮箱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将邮箱塞满。这样被攻击的用户就无法收到那些有用的电子邮件了。这种安全顾虑目前相当程度已被解决。一是邮箱不断增大,另一原因是邮件服务提供商都提供了一些的过滤措施。过滤措施有时也会把有用的电子邮件当成垃圾邮件。现已有一部分邮件服务供应商使用替身邮,防止外界对邮件帐户进行跟踪。

实现所用的协议[编辑]

常见的电子邮件协议有以下几种: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HTTP、S/MIME。这几种协议都是由TCP/IP协议族定义的。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主要负责底层的邮件系统如何将邮件从一台机器传至另外一台机器。

POP(Post Office Protocol):目前的版本为POP3,POP3是把邮件从电子邮箱中传输到本地计算机的协议。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目前的版本为IMAP4,是POP3的一种替代协议,提供了邮件检索和邮件处理的新功能,这样用户可以完全不必下载邮件正文就可以看到邮件的标题摘要,从邮件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对服务器上的邮件和文件夹目录等进行操作。IMAP协议增强了电子邮件的灵活性,同时也减少了垃圾邮件对本地系统的直接危害,同时相对节省了用户察看电子邮件的时间。除此之外,IMAP协议可以记忆用户在脱机状态下对邮件的操作(例如移动邮件,删除邮件等)在下一次打开网络连接的时候会自动执行。

HTTP(S):通过浏览器使用邮件服务时使用。

历史[编辑]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编辑]

历史上世界上的第一封E-mail确切的发出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争议[5]。

《互联网周刊》报道为:“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1971年由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雷·汤姆林森测试软件SNDMSG时发出的,并且首次使用“@”作为地址间隔标示。

使用[编辑]

商业上的应用[编辑]

电子邮件广为商业界使用,是第一个广域的电子媒介,也是商业通讯的第一次“e化革命”。电子邮件类似传统邮件易于了解,而且解决了通讯上的两个问题:如何传送资讯(或载有资讯的物体),以及同步性[6]。

优点[编辑]

传送资讯方便:商业世界中许多沟通的双方可能不在同一栋大楼,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或是国家,因此聚集双方举行传统会议,打电话或是电话会议可能不方便、耗时间或是花钱。电子邮件提供一个二个人或多个人可以交换资讯的方式,或其成本远低于传统会议或电话会议。

不需同步进行:不论是会议或是电话会议,参与者需有相同的时程表,而且每毎叺会为电话会议花一様多的时间,电子邮件允许非同步,因此每位参与者可以自行决定要花多少时间在电子邮件上。

缺点[编辑]

大部份现代的员工每天约花一至两个小时在电子邮件上,包括读邮件、整理邮件及排序、从片段的邮件中得到完整资讯,以及写信[7]。电子邮件的缺点如下:

资讯过载:电子邮件属于推送技术,由寄件人决定谁可以收到资讯,邮件列表的方便性,以及回信时的习惯(回信时是否回复给所有人,是否附上以往的邮件内容)可能会让人们收到不想要或是不相关的资讯。

不一致:电子邮件可以复制资讯,当大的团队在处理文件及资讯,但没有定期和团队中其他成员接触时,就可能会有一致性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团队中,有两封相近时间寄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其实互相矛盾,但因寄件人或收件人没有重叠而不被发现。

电子邮件术语[编辑]

网络传真

Push email

电子邮件的社会议题[编辑]

反垃圾邮件技术

CompuServe(全球第一家电子邮件服务的提供商)

计算机病毒

网络明信片

垃圾邮件

资讯超载

网络语言

网路礼仪

回帖风格

客户端及伺服器[编辑]

电子邮件用户端

电子邮件客户端比较

电子邮件客户端列表

Webmail

邮件列表[编辑]

匿名邮件转发服务

邮件列表

历史[编辑]

电报

耶基斯语

通讯协定[编辑]

IMAP

POP3

SMTP

UUCP

参考文献[编辑]

^ Ron Brown, Fax invades the mail market, New Scient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 56, No. 817 (Oct., 26, 1972), pages 218–221.

^ Herbert P. Luckett, What's News: Electronic-mail delivery gets started, Popular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 202, No. 3 (March 1973); page 85

^ Subsequent RFC's

^ How E-mail Works (internet video). howstuffworks.com. 2008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6).

^ 世界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 5dmail.net. 2004-11-29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 Aamoth, Doug. The Man Who Invented Email. Time Magazine: Techland. 15 November 2011 [11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2).

^ Email Right to Privacy – Why Small Businesses Care. Anita Campbell. 2007-06-19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6).

外部链接[编辑]

E-mail Client Testing for S/MIME Complia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互联网主题

电信主题

电子邮箱

垃圾邮件

即时通讯

查论编电脑中介传播

通讯软件

群件

社交网络服务

学习管理系统

异步会议

电子邮件

邮件列表

FidoNet

Usenet

网络论坛

Textboard(英语:Textboard)

贴图讨论版

电子布告栏系统

访客留言簿

网络聊天

数据会议(英语:Data conferencing)

即时消息

IRC

局域网消息传送

视频聊天

VoIP

VoIP电话(英语:VoIP phone)

网络会议(英语:Web conferencing)

出版

博客

微博

Wiki

其他

网路论战

规范控制数据库 各地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日本

捷克

学术

AAT

其他

NARA

2025-08-01 09:48:59


判决书下来后多久可以退保释金?
中式台球世界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