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地球在沿着固有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假想的地球自转轴自转,由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也就是地球的公转表现为黄轴(通过黄道面圆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直线)和黄道(指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自转则表现为天轴(地轴无限延长所得的直线)和天赤道(赤道平面与天球相截所得的大圆),这就导致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之间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也就是说天轴与黄道面之间形成一个66°34′的互余角,称为地轴交角。
正是由于黄赤交角或地轴交角的存在,这就使得无论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位置,其自转轴相对地球轨道面总是倾斜不变的,也就是说地球始终是以23°26′固定的倾斜角“歪”着绕太阳转。
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地球公转时“歪”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总是保持66°34′基本不变,这就使得地球无论公转到哪个位置,太阳直射点到达的地球最北和最南界线分别是23°26′N和23°26′S,即太阳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往返移动。
也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太阳直射点始终是在23°26′N~23°26′S之间运动,因此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每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是不同的。
我们以“二分二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4个节点为例:
1、春分日,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太阳辐射相等。
2、夏至日,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候,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区域则刚好相反。
3、秋分日,每年的9月23号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赤道上,南北半球第二次达到一年中昼夜等长、太阳辐射相等。
4、冬至日,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区域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候,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在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区域则刚好相反。
正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不同的时间段南北半球所获取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并且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相对越小获得的热量也较少,因此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与轮回以及地球上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的划分。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