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的内涵与特征
自主游戏可拆分成“ 自主 ”和“游戏 ”两个词语进行理解 。
“ 自主 ”在《现代汉 语词典》中被其定义为“ 自己做主 ”,“游戏 ”一词,学前领域专家普遍认为它是指 幼儿自主自愿开展的,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活动。
然而当今在幼儿园一线的,对于幼儿的游戏却存在高控的行为,这也即是在游戏前加上“ 自主 ”两个字的原因。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并不仅是形式方面的自主,自主游戏也不是对游戏种类的分类。
江苏省幼儿园课题组认为:自主游戏是指能体现儿童意愿、因激发儿童天然兴趣从而引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最大限度体现儿童权利的游戏活动的总称,自主游戏提倡激发幼儿的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精神。
幼儿在游戏、材料 、同伴间的的自由选择,提供给幼 儿能创造设计自主控制游戏的机会和环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倡导的自主游戏。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也提到,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是完全幼儿自发的,是幼儿想怎样玩就怎样玩的一种非结构化活动,娱乐是这类活动的目的。
自主游戏不单是一种游戏的名称,在董旭花等人的《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一书中提到, 自主游戏不是一种固定的游戏类型,而是一种尊重幼儿的游戏里面的回归,自主游戏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儿童意愿,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参与性,最大限度体现儿童自主精神的一类游戏活动,它强调教师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 自由选择, 自主地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
王振宇( 2016)补充 “ 自主游戏有别于教师主导的有教学时长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目的的工具性游戏,是由幼儿自己发起的,从始至终游戏掌控的权力都在幼儿手中 。
自主游戏并不是一种游戏的名称,而是一类游戏的统称,在这类游戏中, 幼儿可以充分释放天性,顺应天性,不受束缚, 在游戏中积累生活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快乐中成长。
在幼儿的成长中,自主游戏具体有如下影响。
(1)对幼儿身体 、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根据“剩余精力说 ”(surplus energy theory), 自主游戏是幼儿日常压力的发泄口,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不再受成年人的压迫也无需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沉浸于自主游戏 中的思维以及频繁的身体运动有助于驱散幼儿沮丧、焦虑、愤怒的情绪,进行运动量 较大的户外自主游戏能够有效排解负面情绪的干扰,使幼儿快速获得喜悦。幼儿的骨 骼肌肉生长同样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游戏帮助幼儿大小肌肉的到发展,使幼儿手指 灵活 、支撑 、手眼协调等方面获得锻炼和提升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17)指出:“幼儿的自主活动能够促进其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可以让幼儿出现的 焦虑、沮丧问题等最小化 。”美国儿科学会曾发表文章指出:“ 自主游戏将会对幼儿 的大脑发育 、情感 、认知 、社会性方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展开全文
当幼儿处于特定的游戏场景中,依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为了满足自身的兴趣以 及收获快乐, 在活动中自由的选择 、积极的交流, 让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陈琦,2007) 。
华爱华(2015)也提出相关观点认为“在自主游戏中, 当幼儿不受成人压力所影响时,他们能够充分在游戏中表现出独立性和创造性。”
我国学者邱 学青(2001)从游戏与愉悦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认为:“ 自主游戏不但能够让幼儿 在自由探索中获得快乐,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展示、生长自我,在一次次游戏过 程获得的喜悦中,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与主动尝试未知事物的的勇气逐渐累积,从而收获成功感和胜任感 。”
综上,关于“游戏 ”对幼儿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相关文件较多,专注于研 究“ 自主游戏 ”的比较少,经研究者初步分析发现,“ 自主游戏 ”便是游戏不加任何 成人思维的最初形态, 因此, 相关文献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2)对幼儿智力、学习品质的影响
自主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对幼儿园中班幼儿进行教学,可以明显提高他们的一般智力和萌芽的创造性。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 通过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加深大脑沟壑,从而促进智力的提升;基于幼儿自主选 择自主探索的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幼儿好 奇心、主动性、坚持性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王小英从学前儿童自主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游戏贯穿于人的一 生, 在幼年时期, 游戏可以构建幼儿的精神世界, 游戏为幼儿往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会自发并主动进行多种学习活动,重现生活经验并进行迁移,在游戏中,幼儿开展着发现学习、协同学习等方式,从而发展主动、探究、创造的学习 品质。对创造力的研究揭示,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各种联系,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 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 、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
可见,自主游戏在幼儿智力 、学习品质的提升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体现 在游戏有助于促进儿童创造力 、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进行探索、 实验和发现, 近年来基于该方面的研究也愈发丰富。
(3)对幼儿社会性、良好情绪的影响
幼儿的游戏应当与生活相连结,与课程相渗透,游戏、生活与学习之间无需明显的界线,幼儿的玩耍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遇到困境、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适时开展衍生性教育,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与调节。
江苏省开展课程游戏化改革中,有研究表示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发生社会型交往(王 雪菲;邱学青,2016) 。在“小班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游戏的关系 ”研究中发现,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让幼儿学会自我、学会互相理解,使儿童交友情况明显 增强。
通过已有书籍、文献可知,在社会性上,游戏给幼儿提供练习合作与分享、领导与协商、交朋友的机会。在情绪情感上,游戏给幼儿带去愉悦、成功、自信的体验机会,在团结互助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在充满挑战的游戏场景里,积累和培养对生活、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
以上内容引自知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学前云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