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地单元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阶地高度:是从河床水面起算,阶地宽度指阶地前缘到阶地后缘间的距离,阶地级数从下往上依次排列。
绘图 | 椰子皮
阶地高度示意图
河流阶地沿河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多保留在河流的凸岸,阶地在两岸也不是完全对称分布的。
由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支流注入等因素影响,同一级阶地的相对高度在不同河段也有所不同。
二、成因
1-河流阶地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
①有较宽阔的谷底 ②河流下切侵蚀
2-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1)河流在地势较低平的地方,侧蚀和沉积增强,形成河漫滩。
(2)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3)河流下切至地下含水层,地下水汇入,流速减慢,河流进行新的侧蚀和沉积,形成新的河漫滩。
(4)原来的河漫滩成为阶地。
3-下切侵蚀的几种情况
河流下切侵蚀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不同,阶地的形态和结构也不一致。
⑴构造升降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力图使新河床达到原先位置,靠近谷坡两侧的谷底(原河床或河漫滩)就能形成阶地。
地壳运动不是连续上升的,而是呈间歇性的,在每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时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能形成多级阶地。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河流阶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间歇性上升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连续性侵蚀 (下切侵蚀 )。
①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
②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
③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上升运动(地壳上升是间歇性的,即等新的阶地形成之后才会再次上升,不是连续上升的);
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⑵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的变化。
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含沙量相对增多,同时地面植被也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多,河流发生堆积;
反之,气候变湿,河流中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
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河流阶地。
⑶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是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也会形成局部阶地,一条河流溯源侵蚀较快,因而袭夺了另外一条河流的上游河段,在袭夺处以上和以下都能形成阶地。
因为河流袭夺导到袭夺处及以上河段下蚀加强(因水位落差,流速加快),进而原河床形成阶地。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中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Ⅰ)
判断地质构造
(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判断地表运动状况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说明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判断地貌类型
根据地势起伏并结合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如图3中丙)、断块山、陡崖等
(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1)~(2)题。
(1)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判读流程】
文字信息获取
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说明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C (2)B
(2020·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2022·杭州高三专练)下图为学生绘制的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A.甲为背斜山
B.乙断层形成早于褶皱
C.丙为火山岛
D.丁由板块碰撞形成
4.图中①岩石( )
A.经冷却凝固形成
B.为沉积岩
C.由变质作用形成
D.有气孔
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A正确。第2题,图示断层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断层在花岗岩之前形成,而且花岗岩连续完整,没有出现断裂,说明花岗岩形成后断层没有活动,A、B错误;断层上面还覆盖有砂砾岩和砂岩,且断层带上没有发育成明显的河谷,说明断层对现代河谷下切影响较小,C错误;砂砾岩、砂岩和断层之间发育了侵蚀面,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比侵蚀面早,D正确。
3.D 4.A
解析:第3题,甲处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A错误;弯曲的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说明乙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错误;丙处和陆地连为一体,是大陆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抬升,再加上海峡处断裂下陷,形成岛屿,C错误;丁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沟状地貌,即海沟,D正确。故选D。第4题,据图,根据所学知识,①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是液态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地下压力巨大,该类岩石致密坚硬,花岗岩是该类岩石典型代表,A正确。故选A。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