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它为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说文》有记:“羊,祥也”,古器物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也是讲礼仪、遵道德的化身,《诗·小雅·无羊》曰:“羔羊,鹊巢之国也,召南之政,在位皆俭节正直,德如羔羊也”。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很多以羊为题材的玉雕。值辞旧迎新之际,本期拟对历代玉器中羊形象的演变和时代特征作一杂叙漫谈。
玉羊之作,今所见最早者为商代晚期器物。此期玉器中羊的形象,皆为正视羊首,而未见整体形玉羊。其多系半圆雕为之,单面工。造型轮廓简练,眼、鼻、角等部位夸张处理。表面细节皆以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线形由两条较匀细的平行阴刻线组成。羊首之双角,并置于额头上方,作盘卷状,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额头或有套菱纹装饰。细长眉,“臣”字目。
汉代玉羊多为玉镇或陈设品,也有些作为印纽或玉串饰之构件,体大的玉镇或陈 设品常在明清时期改制为砚滴。
玉卧羊形砚滴,汉,长7cm,高5.6cm,口径1.6cm。清宫旧藏
玉卧羊,汉,高3.1cm,长5cm,宽2.2cm。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目前,可确信属元代时制作的玉羊较少,但此期肖生玉雕的风格确极其鲜明,即擅长深刀重刀,常将动物的头、颈、躯干、四肢隔离开来,刻痕粗深,目的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明代玉羊数量较多,除传统的圆雕器外,还出现了片雕玉羊和羊首玉觽、带钩等物。此期整体风格写实,比例较协调。玉羊造型丰富,有站立状、俯卧状、蜷体状等,其中蜷体状为本期新增形式。脸瘦长;以线刻菱形眼、梭形眼为多;尖嘴,下颌常有须,与胸相连。细长勾角,表面有较多脊棱;耳下耷。背部雕出脊线。明代中晚期玉羊形体的各个局部大致可以解构为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这也是此期肖生玉雕重要的断代特征。
清代以羊为造型和纹饰的玉器繁多,圆雕、片雕、镂雕、浮雕、阴刻,单体形、复合式,不一而足。最具时代特色造型、器形有二;其一为三只羊组合成的复合式玉器,古人巧借这种造型的谐音,表达“三阳开泰”之意;其二为装饰有羊头的各类器皿。细节上,玉羊口中常衔麦穗、灵芝等物;浮雕阳纹使用广泛,这点在眼部、角纹的表现上尤其突出。
白玉三羊执壶,清,通高10.2cm,口径8.2cm,足径6.5cm
执壶白玉质地,玉如凝脂,洁白无瑕。壶体为圆形。腹部一侧雕壶柄,另一侧凸雕羊首为流,羊昂首,张口,口部即为壶嘴,脑后双角与壶身相连。壶肩部另凸雕二羊首。盖顶有圆形纽。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此期玉羊,比以往历代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造型逼真,符合解剖学原理,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